大家好,我是銘人,二站好久沒有推出Cosplay以外的文章了。那麼今天就帶給大家已經於9/5結束,展覽開始以來頗受各界好評的「好運臺北」特展回顧精華內容喔~~~~
所謂「好運」的「運」字,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每天在大臺北地區穿梭不息的各式公眾運輸工具,也就是「運輸」的「運」字喔。自從臺北市發展以來,各類運輸工具發揮了不小的力量,對許多臺北人甚至是臺北以外的朋友、乃至於外國遊客,貢獻可說非常之大。接下來就從展覽中的照片裡,和大家一同了解各類交通工具在臺北市的發展吧!
↑這次的展覽會場是位於台北市仁愛路和建國南路交叉口附近的空軍總部圖書館,由於原屬國防部的軍事用地已經撤除,現交由臺北市文化局管理,也因此才有這個機會舉辦這樣的活動。上面兩張照片就是展覽會場的大門口,本次一樓和二樓的空間都有用到。
↑從大門進去後,有個類似捷運文湖線專屬車輛裝飾的地方就是服務台喔~~~~
↑說到臺北市的公眾運輸工具,貢獻最大的莫過於公車了。所以接下來要從這些大家曾經在公車上看到的、或是曾經用過的東西或工具,一一為大家做個介紹。
↑首先是等公車的時候,一定要在站牌附近等候。公車站牌從古至今的演變相當大,有資訊上相當陽春的、乃至於現在路線圖、頭末班車資訊、分段緩衝區等相當明確的路線介紹內容。如果公車站牌所顯示的路線介紹不明確,想必等起公車來一定相當辛苦吧。拿最上面第一張照片台汽客運的站牌為例,早期該單位所提供的客運路線資訊真的是陽春到不行,也沒有頭末班車確切時間,連經過的站位也僅僅只有該站站名和下一站站名的資訊。在早年這種站牌設計或許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不過如果是今天講究資訊透明化的時代,這種站牌的資料設計可是不及格的喔。
第二張照片是公車業者自行設置的站牌,年代上感覺離我們稍微近一些。站牌上難免都會貼廣告以亦助業者收入,只是近年來因為一些意味不雅的廣告太多,導致乘客候車觀感不佳。以臺北市來說,近年都已經改成如第三張和第四張照片所顯示的內容,重點是已經取消商業廣告,以還給候車乘客一個乾爽的候車環境。
不過像第三張照片所設置的滾輪式站牌,目前風評並不是很好,圓筒滾輪常常會損壞滾不動,引起候車乘客的抱怨。
↑在展場中也有展示些許的公車模型,其中第二張和第三張所拍攝的模型,真的讓我非常懷念!這個模型是民國70年代不知道哪家玩具廠商所生廠的電動公車玩具,所設計的是多年前大有巴士公司所引進五十鈴BF-50款,車門設置在中央的老式前置引擎公車。記得小時候我手上也有一個,可惜後來丟掉了。所以看到這個大有巴士公車模型,內心實在澎湃又感嘆不已啊。
不過更令人感嘆的是大有巴士的發展,早年該公司營運可是非常風光,可惜因為投資失利、加上近年該公司爆發一連串經營權糾紛,導致大有巴士無論就服務評鑑乃至於營業形象都一落千丈,看在以前曾經搭過如70路、263路的我來說,真的是相當難過。
↑臺北市公車處「彩虹公車」紙模型。彩虹公車也是臺北市民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所推出,象徵公車塗裝進入活潑化的一個年代。該款車所使用的車款多半為國瑞LEG5SA和RK174兩款車,以前款引擎的車輛數最多。也因為LEG5SA款車輛耐操、車廂設計佳,一直頗受公車乘客和同好的喜愛和肯定。其實銘人我最喜歡的車款就是過去公車處所推出一系列的彩虹公車,也是我相當懷念的一款車種。
↑早年的公車路線手冊,內容不像現在的公車手冊採地圖式設計,而是以文字方式來描述該路線所經過的站名。不過既然只顯示站牌名稱,也就無法顯示經過的路段,所以對想要搭公車的人來說還是會搞不太清楚。不過因為臺北地區公車路線異動幅度蠻高的,有時候出版社剛完稿推出,路線又變了一堆,資訊常常會過時。所以有經手製作公車路線的出版業者在抓資料上真的很辛苦,算是資訊上相當容易過時的公車用品。
記得這本公車手冊我手上也有,不過不曉得丟到哪裡去了,封面照片顯示為臺北市忠孝西路臺北車站附近往忠孝橋的方向,地點約略在今天忠孝西路公園路口(天成飯店)附近。
↑有些公車業者購買車輛,在車頭、尾都會附上使用廠牌的銘板。像本照片所示為早期台汽客運公司所購國瑞LCM系列車輛的廠牌銘板,附掛在車輛的後端。這一款車因為馬力較大,比較適合如台汽客運這類需要跑長途、爬山的路線。不過台汽客運後來因為虧損連連,連帶影響車輛保修,所以有很多這一款車輛幾乎是接近報銷狀態。記得當時台汽客運釋出路線轉出一大堆此款車輛給相關公車業者時,這些車輛也都快跑不動了。
↑早年搭公車,一段票的公車多半是上車收票,但是兩段票的公車有時候啥時分段資訊不明,常常會引起糾紛。在之後有的公車業者就引進了顯示上下車收票的燈箱,司機只要動一下開關就能顯示什麼時候該付車資。不過像是臺北市公車處引進這種指示車燈比較緩慢,像是早期推出的彩虹公車,一樣以牌子來顯示什麼時候收票,相當落後。
不過近年來,因為LED節能燈具的盛行,所以這種燈泡式的舊款指示燈也慢慢隨舊款車輛淘汰而消失,逐漸更換成LED指示燈了。
說到公車收費,從很早很早開始,無論是回數票、紙本車票到現在的悠遊卡(IC卡),變化相當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自古至今公車收費的工具吧:
↑如果是常常搭國道公路客運的朋友,這種回數票相信大家並不會很陌生。其實在早期還沒有進入聯營公車時代前,很多民營公車公司也有發售這種回數票供乘客搭車使用(比較多的像是學生、敬老或身障人士專用)。不過後來因為推出紙本車票,所以這種回數票收費方式也漸漸從臺北市公車中消失,老實說我開始接觸公車的時候早就已經是紙本車票時代了。
↑紙本車票算是公車收費中使用時間最久的一種乘客付費工具。除了照片中所示的敬老身障專用優待票以外,也有學生月票,不過學生月票必須向學校的訓導處申請才行。一般常看見的都是所謂的「普通票」和「孩童優待票」,當時臺北市很多重要據點都有設置候票亭,如果車票快用完的話可以到該處購買車票。不過說到售票亭,從早年只販售公車車票到連報紙、飲料甚至已經停售的愛國獎券都賣,簡直就像小型的雜貨店一樣。不過後來因為推行公車儲值卡和悠遊卡,轉由便利商店代售,傳統的售票亭也就因為失去販售意義而走入歷史。
至於這種紙本車票,對於早期的車掌小姐和公車司機來說,需要使用到的工具就是這個了:
↑紙本車票專用剪票鉗。這個工具的概念是來自於製作紙工藝作品時常常會用到的打洞機,加以改良之後就變成了照片中所示的剪票鉗。搭公車的時候,車掌小姐或司機使用此工具剪票,車票上面的點數剪下去後就會留到車票鉗內部裡,等回到總站再打開將剪下來的點數拿出來點數即可。對於從事公車業的朋友或是搭公車的乘客來說,應該是公眾運輸發展史上相當久也很重要的工具。不過隨著臺北市全面進入冷氣公車時代、普通車陸續淘汰除役,這種剪票鉗也幾乎從公車上消失了。不過像是如經營長途公路客運的新店客運、三重客運或中南部的客運公司等,即便是冷氣車還是有提供剪票服務供學生搭車使用。不過也因為IC卡盛行,傳統紙本車票也停止引售,改由IC卡取代,甚至連這種剪票鉗已經沒有工廠生產了。
記得之前家人曾經在金石堂書店文具區買到打洞機,樣子跟照片中的剪票鉗非常類似,所以看到這個工具只能說非常地懷念啊。
以前沒有冷氣的公車可以用紙本車票供車掌小姐或司機剪票,不過如果是冷氣公車的話,就只能選擇投幣搭車,下面有一種工具可說非常經典:
↑本照片所示的就是早期冷氣公車剛推出時,由臺北市公車處發行的「冷氣公車代幣」。記得當時公車處所屬的冷氣公車都有一個紅色的投幣箱,就是專門來收受這種待斃的機器。代幣的中間有個洞孔,看起來酷似日幣的50圓硬幣,和當時中央銀行所發行的硬幣來分別。不過因為偽幣太多,加上當年有些調皮的學生居然拿遊樂場的代幣(因為中間也有洞孔)來搭車逃票,導致收費上相當困擾,於是這種代幣蠻早之前就廢除停發,一律以現行的錢幣來付費。
後來公車處回收太多的代幣反而導致閒置浪費了一段時日,該單位在民營化大都會客運之後,有一年陽明山花季曾經將這些代幣串起來,作為「祈福求財」商品販售。我當時在260路公車總站辦公室也有買一套,算是舊商品回收再利用的成功範例。
↑段號證在搭乘兩段票以上的公車來講也是很重要的工具,至今這種分別哪一段上車的東西仍舊無法取代。近期因為衛生問題,也有公車業者發行用完拋棄的紙本段號證。除了一般公車以外,早期公路客運收費也有使用標示站名的段號證,不過也因為路線轉型和IC卡盛行,漸漸淘汰了。
↑早年因為普通公車和冷氣公車夾雜營運,為了避免造成司機和乘客收/付費上的困擾,在車頭擋風玻璃上都有貼識別貼紙。像冷氣車就稱之為「自強公車」,框框和字樣是以紅色來顯示。至於沒有冷氣的普通車(像是彩虹公車),玻璃上會貼著以藍色框框和字樣所顯示的「普通公車」貼紙,與冷氣公車區分。
相較於普通公車使用車票,冷氣公車一律只能投幣乘車。後來因為臺北市政府推行公車冷氣化政策,業者陸續購置新款冷氣車或是將車齡較輕的普通車重新進廠裝設冷氣成為所謂的「普改冷公車」,也使得普通車的數量越來越少,後來還變成當時冷氣車10元政策,很多乘客也在普通公車上丟個10元來付費了事。後來因為冷氣車單一票價調整時變成12元,造成乘客找零上相當困擾,因此臺北市政府後來推行了磁卡「公車儲值票」,以刷卡次數來搭乘公車,下面就來介紹:
↑這三張照片所展示的就是當時發行的公車儲值票,其實這種票券的本質是磁卡,主要區分為全票、學生票和孩童優待票三種,之後又發行了敬老愛殘專用點數儲值卡(需向區公所申請)。初期發行時必須向公車司機購買,或是跑一趟公車調度站向服務台購買車票(記得當時就為了買不到車票跑了好幾趟22路總站去買)。後來也有售票亭取得管道開始販售車票,之後在便利商店也可購買。
↑這是當時公車儲值卡收費的工具--驗票機,照片中所示的機種為當時欣欣客運、大南汽車等公車業者所購置的驗票機以供乘客刷卡付費使用。這種儲值卡專用驗票機一共有三種,除了照片中所示的此款機器外,另外一種比較常看到的就是如臺北市公車處、首都客運、大有巴士等業者使用的綠色長條型驗票機,還有一種是只有三重客運所使用的胖胖型驗票機(僅此一家別無分號耶)。不過乘客持有一張車票,卻要應用在三種不同形式的驗票機刷卡,常因為系統的不同,導致以磁卡為基礎的車票消磁損壞。而我就因為這種情形受害多次,甚至還因此遭到公車司機莫名其妙地指責,當然因為這樣發生糾紛的乘客也非常多。因此後來我習慣購買兩張車票,搭公車處或大有巴士使用的驗票機單用一張,搭欣欣客運或大南汽車使用的驗票機也單用一張,以減少系統不同導致磁卡故障的窘境。
不過這種磁卡收費,問題真的很多,加上磁卡無故消磁造成的糾紛與日俱增,因此臺北市政府檢討後將收費工具提升到大家目前所常見的悠遊卡,也就是現行的IC卡取代公車儲值票。自從悠遊卡發行後,無論搭公車、捷運、乃至於使用公共自行車,甚至是去便利商店付費,購買和加值都非常方便,也讓這樣的工具成為了最具象徵的臺灣之光。
↑當年推行公車儲值卡的時候,要打開機器當然也要靠這張啟動卡才能讓乘客順利刷卡囉。本圖為當時臺北市公車處專門給司機使用的儲值卡驗票機開啟卡片。
↑早年公車司機或車掌小姐並不像現在需要公布姓名,而是以這種流水號標示的編號來顯示。如果乘客認為司機服務不好,可將該車的車號和司機編號抄錄下來向主管單位舉發即可。這兩張照片都是早年臺北市公車處早期使用的車掌小姐或公車司機專屬名牌,其中司機的部分也藍底白字顯示,後來民營公車單位也比照辦理,一直到近年改成連照片、司機姓名也一起公布,就像計程車司機一樣,讓公車司機這份工作更具責任感。
↑和公車有關的相關展示櫃和文物。不過大富翁遊戲我倒還沒玩過公車版的耶.....
這一集以公車為主的內容就先介紹到這邊,其它展場內容,就下回再來繼續介紹,敬請期待囉!
留言列表